宣战前夕:薏莱蒲茵转型记在大陆地区无人行车智能库房领域的竞争还在升级,参与这场客户时间争夺战的还有另外的第三级,薏莱蒲茵就是其中之一。 5月25日,薏莱蒲茵中国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金永杰发了一条微博——创业七年,但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启百家争鸣的时代。 金永杰说,他最狂野的幻想来自6年前,“在宝武和河钢智能工厂项目还处于一家独秀的时候,我激动地想:没准我们能成为一家独角兽上市公司。不过,做到三年多我就离开了。” 闯入国内无人行车智能库房市场,薏莱蒲茵用了一年。就在最初的创始公司(当年的赛特科)走出来,不足三个月,金永杰进入薏莱蒲茵回归他过去的位置,继续向当年看好的事业发起新一轮的挑战。不过从2018年到今年的疫情期间,关于无人行车智能库房的项目市值已经跌落太多,在国内国有巨头上市公司横扫这个市场、各类起重机公司或科研机构公司异军突起的当下,薏莱蒲茵是否还具备撑起科创板上亿元级别市值的筹码。 一家伟大的公司需要有除主营业务以外的第二引擎、第三引擎,但现阶段出现在薏莱蒲茵财报上的主营业务只有无人行车智能库房板块,投资者对它的判断,是一家在成长期的中外合资企业,到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想象力有限的行业。 虽然韩国薏莱蒲茵方面韩胜元总裁也多次强调,薏莱蒲茵不受中国内其他相关行业公司崛起影响,但无可否认,大多数做行车无人化与智能库房项目的公司今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耗。 薏莱蒲茵在向AI视觉类科创型公司的转型中,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必须介入大型上市公司的领地,让大型上市公司赋能来走向科创板,还要处理好同行业恶性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这两大任务也正向趋近靠拢,挤压着整个公司发展的格局。 薏莱蒲茵究竟何去何从? 转型工业物料AI识别 薏莱蒲茵似乎越来越像一家视觉研发公司,哪怕韩胜元一直强调这家公司的行车无人化及智能库房软件开发基因。 薏莱蒲茵2019年财报显示,这一年第二季度,其视觉类产品总收入比重首次超过50%,从四季度开始保持着80%以上的比重。从2020年开始,薏莱蒲茵在视觉类业务更是越走越远。 从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内容来看,薏莱蒲茵开启了六月个的主业价值下跌之路,在行车无人化和智能库房系统项目的业务营收、净利润折损了大半。或许这个行业对薏莱蒲茵的表现给出了结论:薏莱蒲茵所依赖的视觉研发项目短期内已经见顶了。 尽管2020年前两个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18%,但这些相对于5年前同类项目比降幅更为明显。此外,整个行业用户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也决定了公司产品的变现能力。 在外界看来,这是薏莱蒲茵改变的重要信号,也是薏莱蒲茵将自己从一家行车无人化与库房管理系统研发公司向视觉AI研发转型的尝试。薏莱蒲茵随机启动了与国内外不同视觉领域研发类公司之间的全面合作。 成功研发移动式车辆识别与工业物料识别的韩国浦项市科研型公司“USINGTECH”,在2020年正式入注薏莱蒲茵,并把30年从事MES研发、行车无人化及各行业智能库房系统开发的经验传递到中国薏莱蒲茵。其中对棒线材、H型钢、厚板、板坯等工业物料的识别有了新的突破,在薏莱蒲茵原有对板坯检测及识别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全面改进了AI算法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 另外,在2020年开始,与薏莱蒲茵郑州办事处紧密结合,与“平安城市”建设中的视觉类公司在中原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在智慧城市建设视觉领域迈进了“一小步”。并通过唐山市高新区管委会扶持下,进入唐山科技中心,与中心优秀视觉类企业“鹰眼”科技在多领域合作,把公司工业物料与AI监控整合为新“视觉”板块。 淡化的韩国基因 无人行车与智能库房系统项目的利润空间有限在于,它是韩国智能工厂改革中多家企业的附属产品,而非独家产品,它对于用户增长并无大益,却在消耗国内类似薏莱蒲茵这样的公司过往积攒的剩余能量。 对于花费大额资金来打造智能工厂的客户逐渐减少甚至几乎没有。最终选择一家公司做无人行车改造与智能库房系统开发原因很多,如经验、知名度、价格、技术能力与产品质量等。实际上客户也就分三类:一是人工成本越来越大或行业内抢人的竞争压力导致不得不选择做智能工厂;二是借此把工况环境彻底改善一次,对设备与系统整体升级的需求;三则纯目的性消费,希望通过智能工厂项目获取国家补助资金或完成形象工程任务。 虽然薏莱蒲茵不断努力改变纯韩国式的固定化模式项目管理,甚至努力撕掉略带浓重的韩国公司色彩(不灵活)的标签,但在很多人眼中,这仍是一家做行车防摇和智能库房系统的公司。 与此同时,公司与国内多家做无人行车与智能库房系统研发厂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但不会停止系统研发任务,还要去与这些合作公司协同作战,避免行业内恶意拉帮结派、没有价格底线的公司对这个行业的伤害。如果是纯韩国式的经营理念来指导整个过程,这是无法想象的,韩国公司的经营理念里,它不会那么轻易去和国内原有的竞争对手去联手,并守护一个行业的尊严。 另外,薏莱蒲茵原有的进口设备,根据大陆地区业务布局分为唐山开平区智能传感器、云台等设备生产基地,郑州高新区作为检测类传感器与环保设备制造基地,给公司项目降低了不少成本。 作为中外合资企业,想要长期为薏莱蒲茵贡献更多的营收和利润增长,贴切本地化路线,一定要“接地气”。中韩企业之间的经营文化差异肯定是有的,关键是需要把双方各自优良的传统结合到中国公司经营实践中,创造公司独有的经营文化,要让公司真正起到中国法人公司独立自主,真正做到自负盈亏、扭亏为盈。 杀入资本运作地界 作为薏莱蒲茵而言,成为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似乎是更为正确的事。毕竟,项目的数量是有限的,资本运作的前景是无限的。 从2018年成立,接受北京中泽信控的投资到2019年年底的退出,再到复星集团、天桥嘉成、郑州安鼎、河南慧家乐等公司商谈投资、融资事宜,足够表明薏莱蒲茵是在找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不断触碰与科创上市有关的线索,一步步迈向接近目标的旅程。 关于落地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条件来说,从核心项目落地能力上薏莱蒲茵具备以下五点优势。一是项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冶金行业真实刚需性问题。这是需要公司这么多年对于行业和产业有深刻的认知。二是技术预判力恰好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三是数据闭环。四是核心价值转移。五是技术能力。往往最终解决问题所使用的的技术不是一开始以为的技术,而是很多种技术的组合。 薏莱蒲茵希望通过这样的数据到业务,再到更大的平台形成一个闭环来持续地变大,持续地让更多的企业受益,让更多的行业受益,能够让整个冶金行业智能制造更快的发展起来。最终会形成以核心技术创造能力及技术赋能力为依托的,对于同行业的问题解决,以及与行业伙伴共同去打造生态的愿景。 相对于那些已经在国内实施一定量项目的同行业公司,薏莱蒲茵的关系链不属于强关系链,而是弱关系链。创立初期遇到了竞争对手公司的言语诋毁、恶意串标等排挤行为,导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尴尬局面。而对于薏莱蒲茵,其未来的发展空间的扩大在于,它能创造多少种新核心技术,将自己的弱关系不断向强关系延伸。 这就意味着,薏莱蒲茵不得不发起一场战争,侵占被那些竞争对手封存已久的项目领域,而这也正是公司走向资本运作为轴,向前进攻的方向。 但这一命题的变量是,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提升改变自身的能力、扩大自己的格局,薏莱蒲茵能在夹缝中实现突围吗? |